没骨法是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绘画技法,史学界多数观点认为是南宋梁楷首创。多年的研究发现早在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北魏隋唐壁画中已能见到没骨法的雏形。据美术史记载唐代画家王洽的泼墨法与宋初画家孙知微的作品已有不同的尝试,王洽先将墨汁泼在绢上,再根据墨渍形状逐成物象,而孙知微却创造性地使用水墨画中的泼墨和破墨法随形写意,元气淋漓,开宋初人物一种新风。他的泼墨《达摩》是目前能见到最早期绘画作品,可以说是孙知微的泼墨《达摩》给了后来的梁楷创作的《泼墨仙人》以深刻的启示。到清中期恽南田纯用没骨法作花卉,又开花鸟画新风。后来虚谷用此法作瓜果,任伯年用此法作人物画《酸寒尉图》和《关河一望萧瑟》。现代白石翁用没骨法画虾蟹,苦禅先生用没骨法画苍鹰、鹭鸶、小鸟等。以上大师的探索经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学术课题。因此,我从八十年代初我开始潜心于没骨法的继承与创新的课题研究、探索和论证工作。
三十年来,我收集整理了大量与没骨法相关的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反复深入的研究、分析、试验了没骨法与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减笔描等技法在用笔用墨的特殊效果,如何运用水墨中纷繁复杂的技法、技巧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如何在此过程中不偏离中国画美学思想,并将此观念运用在日后的创作之中。强化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特殊技法和审美取向,成为我以一贯之的追求,以达到即有传统技法的精华,又不同古人、前人、今人的特殊笔墨效果和个性化的绘画语言。
在创作过程中,我脑际始终萦绕着我在敦煌考察时那种不能忘怀的印象,那一幅幅供养人画像精采之极,人物身上流露出的轻松潇洒几笔线条,经过岁月的剥触,有些细节变的朦胧和模糊,这种效果所产生的美感正是我进行没骨法创作的极佳参照和借鉴。于是,我就将这美感和我已经形成的特殊的绘画语言与魏晋南北朝的圆雕、汉俑、唐俑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东汉陶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删繁就简、浑圆高古,唐俑的雍容大度,气宇轩昂是一个民族上升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充满自信的精神气质。使我绘画作品中再现出一种魏晋风骨、汉唐气象的美学特征的造型和表现形式。
多年来,我的创作始终是延续着文人画的传统进行的,我认为只有文人画的形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表达出我的文化情怀。在此境界中我诗人的绵缈,哲学的思考,文人的担当,画家的气质可以表现地淋漓尽致,它可以将我已己的情怀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借古开今,古为今用”。使得文人画传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的载体,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盛世的崇高起点。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